潮陽于東晉隆安元年(公元397年)置縣,1993年撤縣設(shè)市(縣級),2003年撤市分設(shè)潮陽區(qū)、潮南區(qū),劃歸汕頭市管轄。潮陽區(qū)現(xiàn)轄文光、城南、棉北、金浦4個街道和海門、和平、谷饒、貴嶼、銅盂、河溪、西臚、關(guān)埠、金灶9個鎮(zhèn),273個村(社區(qū)),區(qū)域面積665.74平方千米,總?cè)丝?80.86萬人,旅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120多萬人,是全國著名僑鄉(xiāng)。 ??
潮陽區(qū)位于廣東省東南部,瀕臨南海,緊靠北回歸線,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,夏無酷暑,冬無嚴寒,年平均溫度21.5℃。全區(qū)地貌以丘陵、平...
[詳細]
春秋戰(zhàn)國時,地屬嶺南百越。秦屬南??さ?。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。西晉為揭陽縣地。
東晉隆安元年(397)(注:一說義熙九年即413年)置潮陽縣。因處山之南,海之北,而名“潮陽”,時屬晉王朝的義安郡。
南北朝(420~589)宋、齊時,屬義安郡。后郡州幾度更易,至隋開皇十一年(591),潮陽縣仍屬義安郡。
唐永徽元年(650),潮陽縣并入海陽縣,屬潮州。先天元年(712)復置潮陽縣,縣治于臨昆山(也稱孤山或公孤山,今銅盂、和平兩鎮(zhèn)交界之小北山南麓)。開元二十一年(733),潮州屬...
[詳細]
潮陽縣舊轄新興、興仁、奉恩、豐歡4鄉(xiāng),統(tǒng)14團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),14團改為16都。嘉靖年間析都劃入新置的惠來縣和普寧縣,全縣存11都。隆慶元年(1567)增設(shè)附廓都。清雍正十年(1732)改設(shè)附都,全縣共13都。
民國初沿襲舊制。民國10年(1921)全縣改為9個區(qū),轄143個鄉(xiāng)、8個鄉(xiāng)級鎮(zhèn)。民國35~38年(1946~1949),全縣鄉(xiāng)鎮(zhèn)幾經(jīng)合并,成為9區(qū)2鎮(zhèn)69鄉(xiāng)。
1949年解放初,潮陽縣區(qū)、鄉(xiāng)(鎮(zhèn))設(shè)置依舊。1950年3月撤銷南山管理局,其轄下鄉(xiāng)村復歸潮陽,設(shè)第十區(qū)。1952年1月,全縣改為17區(qū)...
[詳細]
潮陽區(qū)位于廣東省東部沿海,北至東北襟榕江與揭陽市、汕頭市相望,東連汕頭市濠江區(qū),東南瀕臨南海,南隔練江與潮南區(qū)對接,西鄰普寧市。地理坐標北緯23°19′~23°33′,東經(jīng)116°17′~116°43′。地域面積666.63平方公里,外海岸線長26.3公里,海域面積4000多平方海里。
[詳細]